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风声》
每一个在黑暗岁月中追求理想,参加革命的人,都抱着牺牲一切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人性本能的软弱,用一往无前的勇气追求自己坚定的信念。
《风声》剧照
黄慕兰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革命者。她小时候,祖父去世前告诉她:“你母亲生你时耗了三天三夜才艰难地把你生了下来,你生不愿来死不愿去,将来的命运必定很是坎坷,不过晚年应是当幸福的。”
未曾想一语成谶,黄慕兰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她多次舍弃了家庭、婚姻、孩子、财产、自由......始终不忘初心。
周恩来称她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麦家的《风声》将她作为原型,塑造了视死如归的地下党员。
黄慕兰
一、为自由,逃离包办婚姻,走上革命道路
《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为了追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生活权力,离开虚伪的丈夫,用“反叛的精神”打破家庭伪善的面具。成为许多革命青年的偶像。
黄慕兰是家中长女,按照旧式规矩,父亲将她许配给了朋友的儿子。她的这任丈夫是个遵守旧世俗的封建男子,抽鸦片上瘾,还经常虐待打骂家中的丫鬟。
黄慕兰无法忍受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倍感煎熬。她央求父亲将她解救出去。1925年,黄慕兰被舅舅接回了家,从此摆脱了包办婚姻,走上革命道路。
黄慕兰以学生身份从事地下工作
1926年,黄慕兰只身奔赴汉口,因为仰慕《木兰辞》中智勇双全的女英雄花木兰,她剪去了自己的长发并以慕兰为名开启了她如花木兰那样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
由于黄慕兰工作能力出色,她被组织任命为汉口妇女部部长。并和市党委宣传部长希俨相识并逐渐互生情愫,之后两人结为夫妻。
生完孩子后的第三天,宛希俨被中央调到赣西任职,夫妻俩不得不分开,不料这一分开就是阴阳相隔。
人生总是有很多意外,很多人都以为岁月悠长,有很多时间相伴相守。却不知道临别时一个微笑,一瞥眼神可能就是最后的告别。在那样身不由己的年代,为了革命理想,不得不随时面对分离。让人可惜可叹,却又让人敬佩。
黄慕兰
七个月后,26岁的宛希俨在战斗中牺牲了。黄慕兰悲痛欲绝,考虑到革命任务的需要和丈夫临走前的嘱托,忍痛将孩子送到宛希俨老家。母子生生地分离,一直到解放后才再次相见。
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母亲要为所有的孩子谋求未来的幸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孩子。母子连心,没有坚强的意志,如何面对这样痛苦的分离?
二、动荡年代,爱,短暂而又支离破碎
黄慕兰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上海进行革命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中央委员贺昌。
出于工作需要,两人的日常接触比较多。贺昌喜欢上了这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他直率地问黄慕兰:“慕兰同志,你看,我是否有可能和希俨同志一样,和你结为革命伴侣呢?”
黄慕兰严肃地说:“这事容我向组织上汇报请示后再来决定。”
周恩来听到黄慕兰的汇报后,点头说:“很好,贺昌同志是值得你爱的,我同意你们结合。”就这样,黄慕兰和贺昌结婚了。
《风声》剧照
即使是两情相悦的婚姻,也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工作。革命工作的优先级一定是排在个人感情之先。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他人的幸福,革命工作者们将自己的小我压缩在极小的空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因为如此,在岁月静好的时代,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自由生活。
1930年,黄慕兰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可是,骨肉分离又一次重演,贺昌被调任到天津工作,考虑到黄慕兰身体虚弱,孩子也很瘦小,难以承受舟车劳顿之苦,贺昌决定把孩子送给他人抚养。
生产后仅一周,黄慕兰就不得不强忍泪花,告别襁褓中的次子,坐上了北上的海轮。直到1950年,黄慕兰才再次与次子相认。
动荡年代,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被混乱的时局切割地七零八碎。生离死别每日都在上演,作为母亲,她的心是柔软的。那份与孩子分离的痛苦,日日夜夜都会折磨着她。可是,作为革命者,她只好硬起心肠,狠心抛下孩子。这份软与硬,正是革命者的大爱所在。
《风声》剧照
三、人心难以揣测,问心无愧,笑对人生
1930年,贺昌到苏区去打游击,夫妻两人不得不再次面临分别。贺昌推荐她到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担任营救部部长。从此,黄慕兰就奔波在营救战友的第一线。
1931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关向应被捕,但其身份并未暴露。于是党组织安排了一名进步律师陈志皋为他辩护。
黄慕兰扮成上层妇女的形象,与陈志皋接触。共同商量如何营救关向应,由于工作的需要,黄慕兰隐瞒了已婚的事实。
随着工作中的接触越来越多,陈志皋对黄慕兰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一次,两人在咖啡馆聊天。这时,陈志皋的一个朋友恰巧来到了咖啡馆,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这位朋友谈起南京政府抓了一个共产党头目。
黄慕兰与陈志皋
黄慕兰听者有心,她立即向中央汇报,整个党组织进行了及时的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周恩来对黄慕兰的贡献高度肯定,称其“行动得很好,一上马就为党立了这一大奇功!”
1931年底,经黄慕兰的营救,关向应在被关押大半年后顺利出狱。在此过程中,陈志皋对黄慕兰展开了热烈的追求。黄慕兰非常苦恼,她很思念前往苏区后音讯全无的贺昌。又无法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陈志皋。
考虑到陈志皋在营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组织上批准了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不久后,贺昌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传到了黄慕兰这里。
黄慕兰与陈志皋的婚礼
婚后,黄慕兰四处奔走,利用陈志皋的律师关系,营救了许多落难同志。
解放后,陈志皋却与其大学时期的恋人旧情复燃,1950年带着恋人转道香港去了台湾,从此与黄慕兰再未见面。
能够共患难的夫妻,未必能够共同度过悠长的人生岁月。当初写过血书追求黄慕兰的陈志皋,在夫妻相处的长久生活中,也会对婚姻产生厌倦。人心难以揣测和把握,经历了四段婚姻的黄慕兰,对婚姻也颇为失望,从此后再未结婚,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余生。
黄慕兰、陈志皋与孩子们
四、经历岁月荡涤后,静看花谢花开
解放后,黄慕兰在历次的运动中被多次波及,她始终将这些委屈和苦难看作过眼云烟,淡定地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
在漫长的艰难生活中,她很注意自我身心调节,始终以一种革命乐观主义态度来生活,坚持打太极拳,读书看报。
这种淡然的心态使她度过艰苦的岁月,平反后,她在子孙绕膝的安稳生活中,平安度过了110年的传奇人生。
一代英雄落幕了,在他们庇佑下长大的我们成为中国的中坚力量。唯有自强不息,不断强大,将祖国建设得欣欣向荣,才能够不负先辈们的众望。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